記得約2009年吧,那時台灣使用Facebook的人並不多,網路新聞常常提到Facebook,通常這些網路資訊總是比一般人實際使用的狀態還要快一點,我也申請了一個帳號,結果果然是登入Facebook後只能開心農場種種菜(當時新聞總提這個),連要偷別人的菜都很難,實在是社交圈內有Facebook帳號的人太少,發現一兩個朋友卻也只是點頭之交而已。
過沒幾年台灣人一窩蜂的特性就反應在Facebook使用上了,但我是屬於5年級中段班的人,這個族群本身並非網路原住民,更有些人對電腦還有點畏懼,所以的女兒們每天在Facebook和小學、國中、高中同學見面的時候,我還是看不到我的同學(也不是沒有,只是沒幾個,而且不是要好的同學),雖然我撒銷帳號前有更多人加入了Facebook....
每個人都有社交圈、每個人都必需有朋友、親屬...開放型社交網站Facebook神通廣大,可以把已經失聯三四十年的朋友找出來,這恐怕是Facebook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的原因,畢竟開放才是硬道理。
開放也有種種的困擾,本來是要看親朋好友的動態的,結果每天看到有人曬美食、曬恩愛、曬親情、曬旅遊....嗯,至少這是朋友動態,可是每天看到分享新聞、分享知識、分享這個、分享那個....這些我只要使用閱讀器訂閱想看的類型內容即可,幹嘛來Facebook,至甚於此者,廣告、遊戲...雜七雜八的統統在Facebook上,幾乎被垃圾訊息塞滿了訊息流。
隱私也是一個問題,也許許多人喜歡分享自己的一切,但對有些人來說,分享是要分等級的,和洋蔥一樣是有層次的:
自己的祼照可以分享,但只能是自己的另一半、看到討厭的人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而心生愉快,絕對不能和對方的朋友分享
心情有一點鬱悶,但總不能向所有人吐露
.
.
但這一切Facebook都做不到,因Facebook就是開放。
後來我幾乎不用Facebook,但別人可能會想這傢伙怎麼都不關心我,從來沒回應,都不讚一下,於是痛下決心和Facebook一刀兩斷,不需再為Facebook牽腸掛肚了。
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
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
發現自己的平衡能力還很差
最近把單腳騎車給練好了、座墊前推離座騎行雖然不算很好,至少也會了,於是把心思放在跳躍的技巧學習。
很早之前我就能拉座墊連續點跳上百下,所以一直認為獨輪車跳躍不算太難的技巧,花一點時間學會應該沒問題,其實我錯了...
為了點跳跳上階梯,先平面地上畫幾條平行線模擬階梯,結果是實際距離很近,但離目標卻很遠,因為我越是瞄準目標,越是失去平衡,為了不落馬下車,卻造成前後左右亂跳一通,硬是跳不入目標位置。
為什麼越跳越遠?我問黃老闡,他還是要我加強水平踩練習。
歸結原因,如果水平站立穩定度提高了,可以在跳躍之前定住一段時間(不用太長有半秒1秒的定竿不動,當然越長表示穩定能力越好),定住時間雖然不長卻可以讓身體調整重心,為起跳動作做準備,有效對準目標。
我之所以跳不好原因是因為定不住竿,點跳一落地就必須馬上再次跳起,無法稍作停留調整重心,結果落地時重心若偏左,再跳起便會向左方向彈起,重心若偏後便會向後彈起,也就只會前後左右亂跳了,亂跳一百多下沒問題,對準目標的跳卻不行
知名的獨輪車手Kris Holm在他的The Essential Guide to Mountain and Trials Unicycling書中一開始就提到Trials(我不知道中文是怎麼翻譯這項運動的)中一項很重要的技巧就是 Stillstands(也就是定竿),我想黃老闆的水平踩和Kris Holm說的Stillstands異曲同功,都是為了增強平衡力和穩定度。
上面影片這位高手一定竿就是56秒,我連1秒都有困難,看了真懷疑自己能練到有10秒的能力嗎?如果不能還需要努力嗎?
也許Kris Holm故意要給讀者信心,他認為不需要特別去練枯燥的定竿技巧,只需要把握每個可練習的時機來強化即可,例如:跳落地時、停紅綠燈時、動作轉換瞬間停滯時……
很早之前我就能拉座墊連續點跳上百下,所以一直認為獨輪車跳躍不算太難的技巧,花一點時間學會應該沒問題,其實我錯了...
為了點跳跳上階梯,先平面地上畫幾條平行線模擬階梯,結果是實際距離很近,但離目標卻很遠,因為我越是瞄準目標,越是失去平衡,為了不落馬下車,卻造成前後左右亂跳一通,硬是跳不入目標位置。
為什麼越跳越遠?我問黃老闡,他還是要我加強水平踩練習。
歸結原因,如果水平站立穩定度提高了,可以在跳躍之前定住一段時間(不用太長有半秒1秒的定竿不動,當然越長表示穩定能力越好),定住時間雖然不長卻可以讓身體調整重心,為起跳動作做準備,有效對準目標。
我之所以跳不好原因是因為定不住竿,點跳一落地就必須馬上再次跳起,無法稍作停留調整重心,結果落地時重心若偏左,再跳起便會向左方向彈起,重心若偏後便會向後彈起,也就只會前後左右亂跳了,亂跳一百多下沒問題,對準目標的跳卻不行
知名的獨輪車手Kris Holm在他的The Essential Guide to Mountain and Trials Unicycling書中一開始就提到Trials(我不知道中文是怎麼翻譯這項運動的)中一項很重要的技巧就是 Stillstands(也就是定竿),我想黃老闆的水平踩和Kris Holm說的Stillstands異曲同功,都是為了增強平衡力和穩定度。
也許Kris Holm故意要給讀者信心,他認為不需要特別去練枯燥的定竿技巧,只需要把握每個可練習的時機來強化即可,例如:跳落地時、停紅綠燈時、動作轉換瞬間停滯時……
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
換座墊了
幾天前和老婆孩子一起到后里騎單車,那段后豐鐵馬道到東勢全長16.6公里,雖然活動費已包括租單車的費用,我還自帶28吋獨輪車去,回程時因為騎坐太久屁屁終於又痛了,因此下決心要把座墊換掉。
![]() |
本來座墊比較硬翹 |
原來的座墊設計比較寬度狹窄,座墊的凹曲弧度較大,也就是兩頭比較翹,坐上去和屁屁接觸面積較小,但前後包裹較明顯,同時座墊的柔軟度也較硬,所以連續騎個十幾公里便覺得不舒服,經過和我的36吋車座墊比較後,決定換成和36吋相同的。
![]() |
左-新座墊、右-原座墊 |
今天找黃老闆拿座墊才知道騎花式、玩動作技巧的座墊重心要正對座管軸線,而騎長距的座墊重心可調偏後一點,調整的方式是移動座墊與座管的槽形固定螺絲孔。
為了方便帶水也安裝水壺架,獨輪車和自行車不同,自行車要加裝配備很容易,市面上也很多,但我想為我的28吋獨輪車安個隨車置物包就不好找了,獨輪車能掛載的地方只有座墊下的座管,1支短短的座管可供利用而已,大多數的配備是為單車設定的,要應用在座管上很難,所以許多攜帶物就只能放背包背著走了,幸好裝水壺架還不成問題。
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
終於會SIF離座騎行了
為了練成這個技巧費了好多功夫,起先傻傻的練習3天,座墊硬是推不開屁股,如果有推開也是馬上落馬,經電話請教賣獨輪車的黃老闆,他要我先練平踩,也就是踏板成水平位置時停頓一下,我乖乖的練10天平踩還是推不開,於是改練習一手扶著牆、另一手捉著已經推在前面座墊,就這樣練了幾天,能騎上7~80公尺的長度了,可是真是不扶牆起步還是推座踩一兩下就下馬,一連練了3天沒進展,真是信心盡失了。
改練別的吧我想,於是扶著牆練了近3 個月的單腳騎車,最近可以不需扶牆起步單腳騎了,回頭再騎看看推座向前騎看看,沒想到竟然成功了,我能把座墊推前騎,可輕鬆騎到庭院終點處。
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
學獨輪車滿一年了
去年11月初買到第1台獨輪車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了,無法騎到會,幾乎每天都有功課、每天1小時的練習,共練習了276天,回頭檢視這一年學習的成果
很多東西是不能舉一反三的,我會右腳定車後,左腳定車還得重新練起、會單腳定車了,單腳騎車又是另一回事、學會20吋車了,28吋和36吋車還得一陣時間適應
其實該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,自己的運動細胞不怎麼發達,花了一整年就學這些,第2年目標是要學會離座騎行、離座跳躍、跳上階梯、跳下階梯、雙腳撥輪前進等技巧。
至於一些勾踏上車、側上車等花式技巧我的興趣比較不大,因為這些充實量只是耍酷而已,不是騎車非學不可的技巧。
- 學會騎行
- 學會靜態自由上車
- 學會走動跳踏上車
- 學會立定直接跳上
- 學會向後騎行
- 學會左腳為主雙腳定車
- 學會右腳為主雙腳定車
- 學會左腳為主單腳定車
- 學會右腳為主單腳定車
- 學會前進、後退切換
- 學會點跳
- 學會騎28吋車
- 學會騎36吋車
- 右腳單腳騎行(尚未完全學成)
- 左腳單腳騎行(尚未完全學成)
很多東西是不能舉一反三的,我會右腳定車後,左腳定車還得重新練起、會單腳定車了,單腳騎車又是另一回事、學會20吋車了,28吋和36吋車還得一陣時間適應
其實該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,自己的運動細胞不怎麼發達,花了一整年就學這些,第2年目標是要學會離座騎行、離座跳躍、跳上階梯、跳下階梯、雙腳撥輪前進等技巧。
至於一些勾踏上車、側上車等花式技巧我的興趣比較不大,因為這些充實量只是耍酷而已,不是騎車非學不可的技巧。
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
我的看法-假曰登記結婚
民法結婚由從前的儀式婚改為登記婚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,改成登記婚主要當然是為了去除儀式婚的獘病:
儀式婚是只要2人結婚是透過公開的儀式,2人以上的證人,不管有沒有到戶政事務所登記法律上都屬有效的婚姻,因此有人結婚宴客後沒到戶政事務所登記,若干年後拿出結婚照、宴客照證明2人婚姻關係確實存在;也有人已經到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,若干年後感情生變,提出婚姻無效,因為當初根本沒有公開之儀式,而另一半也拿不出公開儀式的照片(通常是宴客),小三立即鬥爭成功變正宮...
改登記婚後,很多人基本不同的理由、觀念,認為他明天是10月10曰結婚,怎可能戶政資料上的結婚是10月25曰呢?(登記曰即結婚生效曰,10月25曰到戶政事務所登記就是10月25曰結婚)大有為、以民意為依歸的政府就要求戶政人員配合民眾,只要有民眾提出申請就要配合假曰加班為民眾辦理結婚登記。
但要知道,2個人要辦結婚登記要有多少人來配合嗎?結婚人所在的2個縣市的戶政機房要派人加班來開電腦主機、負責辦登記的戶政事務所要派1~2人來辦理結婚登記,雖然只辦個結婚登記,但辦理窗口電腦、印表機、製作身分證電腦、製證印表機、護貝機、裁切機、掃描器、規費電腦、系統印表機……一整套設備也非開不可,也就是說不管民眾是否當天結婚(有人是結婚了、度蜜月了,不想向公司再請假扣薪才選擇假曰去登記結婚的),都要浪費4~5個人力、一堆硬體低效益的開機浪費,別看登記只花半小時,你要通勤時間、提前準備時間、事後收尾善後時間、回家也要時間……
會選擇假曰來結婚登記的有哪幾種可能呢?以下是的的推想,可能沒有全部羅列到
好了,我個人有什麼看法呢?
儀式婚是只要2人結婚是透過公開的儀式,2人以上的證人,不管有沒有到戶政事務所登記法律上都屬有效的婚姻,因此有人結婚宴客後沒到戶政事務所登記,若干年後拿出結婚照、宴客照證明2人婚姻關係確實存在;也有人已經到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,若干年後感情生變,提出婚姻無效,因為當初根本沒有公開之儀式,而另一半也拿不出公開儀式的照片(通常是宴客),小三立即鬥爭成功變正宮...
改登記婚後,很多人基本不同的理由、觀念,認為他明天是10月10曰結婚,怎可能戶政資料上的結婚是10月25曰呢?(登記曰即結婚生效曰,10月25曰到戶政事務所登記就是10月25曰結婚)大有為、以民意為依歸的政府就要求戶政人員配合民眾,只要有民眾提出申請就要配合假曰加班為民眾辦理結婚登記。
但要知道,2個人要辦結婚登記要有多少人來配合嗎?結婚人所在的2個縣市的戶政機房要派人加班來開電腦主機、負責辦登記的戶政事務所要派1~2人來辦理結婚登記,雖然只辦個結婚登記,但辦理窗口電腦、印表機、製作身分證電腦、製證印表機、護貝機、裁切機、掃描器、規費電腦、系統印表機……一整套設備也非開不可,也就是說不管民眾是否當天結婚(有人是結婚了、度蜜月了,不想向公司再請假扣薪才選擇假曰去登記結婚的),都要浪費4~5個人力、一堆硬體低效益的開機浪費,別看登記只花半小時,你要通勤時間、提前準備時間、事後收尾善後時間、回家也要時間……
會選擇假曰來結婚登記的有哪幾種可能呢?以下是的的推想,可能沒有全部羅列到
- 良辰吉曰就是這一天,戶政資料當然要吻合囉。
- 如果結婚生效的那天時辰不好,那怎行?
- 結婚當天不是很滿意的良辰吉曰,是很多因素妥協的結果,登記生效曰再選個良辰吉曰補救一下。
- 人生結婚能幾回,怎能政府說了算?
- 良辰吉曰是老人家的老觀念,不重要,選個值得紀念的時間點比較重要,例如:99年9月9曰結婚,象徵倆人愛情久久久久....直到永遠。
- 哪天結婚生效無所謂,但公司就給幾天假怎能浪費,結婚登記假曰去辦就好了。
- 不登記不生效,可是老子老娘就是沒時間,不挑假曰挑何時?
好了,我個人有什麼看法呢?
- 首先政府主要功能是確認婚姻關係存在與否、保障人民的權利和義務,是否良辰、應否吉曰不屬政府的功能,民間習俗不在政府保障的範圍,如果假曰無法登記而等到下個上班曰才登記,法律是可以保證其權利義務的,小三不可能見縫插針的。
- 雖然我是無神論者,但以民俗信仰的觀點,所謂良辰吉曰應該是指2人同拜天地並由老天爺為倆人見證的時刻才是,政府何德何能有此神力。
- 政府培養出此等優良的官員(直接直明吧,就是當時的內政部政務司次長、後來落選屏東縣長而一派輕鬆的簡太郎),一切以民意為依歸、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是也,真是國家之幸、萬民之幸。
- 下一個指令、一個政策要合理、合情、合法,合理部分當然是考慮全民的納繳的錢去服務一個對象極少、不符成本效益的工作,是否應該去做?合情當然要考慮有非此良辰不可觀念的民眾是否為主流民意,如果很多很多的話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怎能不順應民意?合法部分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,不用考慮。
- 公務人員也是人,現今的輿論常把公務人員描繪成是吃人民大眾上繳的辛苦錢、養尊處優、等因奉此、不知民生疾苦、撈儘各種好處的一群人,這對公務人員極不公平,現在的公務人員確實是脫貧了,但也不富裕。想想看,2新人高高興興向公司請了結婚假結了婚、度完蜜月,再想請假得扣薪,於是選擇假曰去登記結婚,而原本假曰有安排的公務員卻沒有選擇配合加班,把自己的安排全打亂,這心情會好嗎?曾經有個連續假曰,第1天上午1對、下午1對、第2天也1對、第3天又3對,請問戶政人員還休假嗎?
- 觀念上一定得那天的人,我覺得必需有篩選機制,使用者付費,既然你認為只能那天登記結婚,你用了那麼多的政府資源,你就該負責費用,而那些圖便利塔順風車的人也是覺得不划算而減少。
- 最終的我理想觀念還是:天上的歸天上管、人間的還人間事,良辰吉時屬天上,政府只管法律保障問題,民眾的觀念也是適時的教育改變的,一味順承是不負責任的政客罷了。
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
關於蛋疼問題
先聲明:未滿18歲網民請直接離開本頁面
這是專屬男人的問題,難以啟齒卻必需面對。
之前見有網友討論騎獨輪車時會有鳥蛋受椅座壓迫而疼痛的困擾,即蛋疼是也。我最早只騎20吋車時不覺得有此困擾,自從騎28吋、36吋車後才產生蛋疼困擾,為何?因為20吋車只作短程騎行、磨練技巧用,只要身體姿勢直正,不太會有壓迫到蛋蛋的問題,但28吋、36吋車是用來公路兜風長距離騎行的,小鳥或蛋蛋姿勢稍有不對,長時間保持受壓會造成鳥及蛋血液循環受阻,最後麻木不鳥,下車時竟發現自己無法感覺小鳥是否仍然存在,如果陰囊擺位不正被身體和座墊夾住了一點點那才要命,我們都知道捏一點點比捏一大把痛,這會讓陰囊挫傷痛幾幾天。
為決解蛋疼問題,我思考了一下,原來我習慣穿四角大內褲,小鳥通風舒爽、小鳥可以自由晃動多愜意,但騎獨輪車問題就來了,常常小鳥擺位不正、垂頭喪氣,上車時被自己坐到,一路坐上1 小時,你說疼不疼、麻不麻?有時是蛋袋上車時被坐到,然後蛋袋表皮痛上好幾天。
後來改穿貼身有彈性布料的內褲,發現效果良好,因為小鳥早已被固定住了,不會亂晃跑到不該去的位置,自然不會被坐到,至於久坐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的麻痺雖然有改善,但還是難以完全避免,下車休息或站起身騎一會兒可能是解決的辦法吧。
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
我的獨輪車後視鏡
騎36吋獨輪車我最怕的就是上車了,如果在車多、人多、紅綠燈多的市區,頻繁上下車真的很麻煩。
第2件事就是想看後面的路狀也不易,雖說可以直接轉頭看,總不能看太久,(聽說曹操有狼顧之相,可惜我非曹操也)一瞥即需回正,況且前後不能兼顧,為解決這個問題,我到五金百貨店買一組小凸面後視鏡,本想可以拿在手上用,今天靈機一動──"何不安在手套上", 這比用手拿方便多了
於是便將凸面鏡黏在手背位置,用線縫綁固定在手套上,日後我無後顧之憂了,嘿嘿!
原本買這手套可不是裝酷用的,因為36吋車比20、28吋車重,單手抓握把手指受力太大,一個字"痛", 看看一些半指手套看起來酷,但沒手指保護功能,只能用悶熱的全指手套了,恰巧可加裝後視鏡,算是意外之舉吧。
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
終於找到單腳騎行的感覺了
經過近20天的練習終於抓到單腳騎獨輪車的感覺了...
先說明一下我練習的環境,家前的巷子,起點有個短牆讓我方便扶著起步,40公尺後路面開始略有上坡但不明顯,而且路況微彎,70公尺處是終點與另一條街T字交會。
瓶頸困難處在於騎到40公尺處時右腳既要更用力踩來保持速度,又要維持平衡調整方向(轉彎),2種要求同時要處理,常常就是造成右腳無法應付,平衡不佳同時速度不足掉下車來。雖然有先爬文學習他人的心得,但畢竟沒有經過肌肉、運動神經的體驗是不行的。
我的體會和之前爬文內容差不多,右腳踩踏板,而把身體的重心、主要的平衡任務交給左腳,越是需要轉彎、越是需要用力踩,越需注意左腳分擔的重負大任,也就是左腳用力頂著讓重心落在左腳貫穿重心軸,右腳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來專注於前進。
其實個人認為這種體會的指導並非必要,如果持續練習一定也會得到相同的體會和結果,只不過會歷時多久就不知道了,也就是說,若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的話,可能會縮短學習的時間,但不可能取代練習的效用,沒練習一切都是空談,練習還是最必要的方法。(嗯,那我寫這篇要幹麻?)
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
單腳騎獨輪不簡單
像我這種年紀有句話可以形容:老狗學不了新把戲
雖然我不服老,但是單腳騎車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,記得當初初學獨輪車,共計花了14天才突破騎10公尺的重要關卡(只要能超過10公尺,就標誌著一定可以騎得更遠、更好了),但單腳騎車僅學右腳騎行到現在已經用了12天,而且成果不是很好,練好右腳後還得練左腳(聽說小孩子學得快,右腳會了,左腳不一會就會了,可是大人就不行,右腳左腳都是得重頭來)。
經過斷斷續續的練習,從初期控制不了單腳踩踏板準確的力度,老是需用力踩時卻施力不足,無法產生足夠的動力將腳踏板帶回最高點,同時扶著牆身體的平衡很大部分過分依賴牆的支撐,反而常常被牽制住,導致踩不了幾圈即掉下車。練習至今已有12天了,雖然已經偶爾能放手騎個20幾圈了,但還只是偶爾幾次表現較好,不是那種一騎就ok的成果,歸結這幾天練習的心得:
- 踩踏每圈所需的力度:用力→放鬆→用力→放鬆...這種節奏的體會還要加強。
- 身體寧可拱背向前,讓重心前移,也不要重心過於正中或偏後,重心略向前能帶動車子向前進的動勢,同時重心略前對於稍微失衡情形時較能快速反應調整重心。
- 腳板可略向上翹,方便過踏板高點時順勢勾牢踏板往前推,否則如果力量剛好差一點點就無法讓踏板通過最高點,而無法順利進入下一個踩踏的循環了。
- 右腳騎車,左腳放車架上也要發揮功能,左腳對身體的平衡有一定的作用。
當然,武功尚未練成,心得也未必具參考價值,總之除了練習再練習,也沒什麼捷徑可走。
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
開始學單腳騎車了
學會了單腳定車後,接下來就是學單腳騎行了
之前大致看過單腳騎車的youtube影片,主要技巧重點是:
踏板在1點鐘方向後用力踩踏板,讓獨輪車產生足夠的速度前進,但踏板過了最低點6點鐘位置即應放鬆,利用車子的速度把踏板及腳帶超過最高點12點位置,以上動作為1個循環單元,單腳騎行就是重複這樣的循環動作。
之前大致看過單腳騎車的youtube影片,主要技巧重點是:
踏板在1點鐘方向後用力踩踏板,讓獨輪車產生足夠的速度前進,但踏板過了最低點6點鐘位置即應放鬆,利用車子的速度把踏板及腳帶超過最高點12點位置,以上動作為1個循環單元,單腳騎行就是重複這樣的循環動作。
一開始根本無法平衡,所以我選擇在家前路邊的圍牆扶牆練習,因為圍牆是粗糙的磚砌表面,必須戴手套才不致受傷,第1天只練習30分鐘,成果是東倒西歪,踩的力道不足以把腳帶到12點鐘位置。第2天有一點點進步,能踩2圈左右,最多也只有4圈,然後不是上半身跟不上就是太往前失去平衡下車來,第3天能踩4圈左右,最多7圈已經很佩服自己了,而且扶牆不必為側面的平衡操心,這……根本和不會騎獨輪車時從零開始一樣嘛
目前只練習3天而已,知道應該怎麼騎是一回事,會騎是一回事,運動神經和肌肉的協調記憶是無法用領悟、頓悟的,一定得身體力行,老老實實的練習才行,等我練成再發布心得吧。
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
單腳定車沒有想像的難
要練單腳定車之前問過鈺鉉黃老闆,得到的答案是當沒學過獨輪車──從頭練起。上網搜資料看見一位小學生留言說單腳定車他練了2個月才學會,心想天啊!這可能要花很長功夫去練習了....
實際練習到達成目標(我是為自己設定搖能200下以上算學會了)右腳花了10天、左腳花了8天,右腳左腳的練習日還是有重疊的情形,也就是實際左右腳練習時間共15天就都學會了,比預期的快(我想花2月個學會可能是指從雙腳定車到單腳定腳的整個歷程吧)。
為什麼呢,因為有了雙腳定車的基礎後,單腳定車很容易抓到感覺...
先扶牆上車 → 縮起一腳 → 在踏板那腳搖動踏板。
剛開始腳不太聽使喚,搖不動踏板,慢慢的可以扶牆搖動,然後終於可以放手搖幾下,這過程我花了兩三天,到了能夠放手搖四五十下時,我改到空地自由上車 → 練習縮起一腳 → 單腳定車,有了雙腳定車的基楚其實很容易進步,所以每天練習1小時共15天就達成左右腳單腳定車200下的目標
但是也不能太得意,因為達成搖200多下的目標不代表每次都能有這樣的水準,這只能代表自己是有可能達成要求的,在我達成第左腳200下後,第2天怎麼努力也只能搖到150下,在功力不足之下總是時好時壞,所以學會一項技巧後還要時時溫習才能Hold住、Keep住,從生澀到穩定
回首學習歷程,每項對面新的技巧時,一開始都是覺得很難學、這有辦法嗎?然後一項一項的克服學會,除了網路世界提供一此教學影片外,重要的是毅力,一個人默默地、乖乖的練習,把身體肌肉的協調能力一點一滴的鍛練出來。
實際練習到達成目標(我是為自己設定搖能200下以上算學會了)右腳花了10天、左腳花了8天,右腳左腳的練習日還是有重疊的情形,也就是實際左右腳練習時間共15天就都學會了,比預期的快(我想花2月個學會可能是指從雙腳定車到單腳定腳的整個歷程吧)。
為什麼呢,因為有了雙腳定車的基礎後,單腳定車很容易抓到感覺...
先扶牆上車 → 縮起一腳 → 在踏板那腳搖動踏板。
剛開始腳不太聽使喚,搖不動踏板,慢慢的可以扶牆搖動,然後終於可以放手搖幾下,這過程我花了兩三天,到了能夠放手搖四五十下時,我改到空地自由上車 → 練習縮起一腳 → 單腳定車,有了雙腳定車的基楚其實很容易進步,所以每天練習1小時共15天就達成左右腳單腳定車200下的目標
但是也不能太得意,因為達成搖200多下的目標不代表每次都能有這樣的水準,這只能代表自己是有可能達成要求的,在我達成第左腳200下後,第2天怎麼努力也只能搖到150下,在功力不足之下總是時好時壞,所以學會一項技巧後還要時時溫習才能Hold住、Keep住,從生澀到穩定
回首學習歷程,每項對面新的技巧時,一開始都是覺得很難學、這有辦法嗎?然後一項一項的克服學會,除了網路世界提供一此教學影片外,重要的是毅力,一個人默默地、乖乖的練習,把身體肌肉的協調能力一點一滴的鍛練出來。
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
三日無餾爬上樹,定車退步了
自從換騎20吋越野獨輪車,就把心思花在平踩、離座點跳、離座騎行,基本上沒在定車,由於上述的練習一時之間難以取得成果,老練習同樣的技巧又很單調,於是改練單腳定車……
一開始乖乖的扶牆上車、一腳放踏板,一腳縮放在車肩上練,幾天後發現自己能不扶牆搖個二三十下(最高六十幾下),於是到空地準備上車→雙腳定車→縮左腳,進行單腳定車,結果……
慘了!我竟然無法雙腳定車,回想自從換騎越野的以來幾乎沒定車過外,同時曲柄長度也變比較長,花了20幾分鐘才能回到180下的水準而已,驗證了台語諺語「三日無餾爬上樹」,統統忘光了,看樣子又得常常花時間溫習了。
一開始乖乖的扶牆上車、一腳放踏板,一腳縮放在車肩上練,幾天後發現自己能不扶牆搖個二三十下(最高六十幾下),於是到空地準備上車→雙腳定車→縮左腳,進行單腳定車,結果……
慘了!我竟然無法雙腳定車,回想自從換騎越野的以來幾乎沒定車過外,同時曲柄長度也變比較長,花了20幾分鐘才能回到180下的水準而已,驗證了台語諺語「三日無餾爬上樹」,統統忘光了,看樣子又得常常花時間溫習了。
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
換不同獨輪車就不會騎了
狀況一
剛學獨輪車時是騎的是宇輪製的20吋獨輪車,記得當時還不會騎,所以所座墊高度調很低,會騎後一直都是以較高的座墊高度在騎行(建議高度是和自己的肚臍差不多高),偶而被還不會騎的家人拿去騎,高度被調低後竟然不會騎了,一定要調回原來的高度才行。
狀況二
曲柄長度不同也不會騎,宇輪20吋車的曲柄長度只有100mm,踩動時繞小小圈,換成28吋、20吋越野車時曲柄變成155mm、160mm踩動時需繞比較大圈,得重新適應,但也容易調適,可是騎慣20吋越野獨輪車後,回頭騎宇輪20吋車由160mm變回100mm的曲柄長度竟然騎不上了,重新適應後騎起來像裹小腳似的,又像小步快走似的,覺得怎麼這麼小圈很彆扭。
狀況三
騎36吋獨輪車時發現不單是曲柄長度不一樣而已,自己的腳也不夠長(總長82cm,腳長含鞋80cm),原本怎麼踩膝蓋還是打彎的,騎36吋車要把腳完全打直,所以又適應了好久,直到現在轉彎還是不穩容易摔車。
大大小小、長長短短,不同的獨輪車腿部肌肉、神經的感受全完不同,到目前為止感覺自己騎車技術還是很稚嫩,仍待加強。
剛學獨輪車時是騎的是宇輪製的20吋獨輪車,記得當時還不會騎,所以所座墊高度調很低,會騎後一直都是以較高的座墊高度在騎行(建議高度是和自己的肚臍差不多高),偶而被還不會騎的家人拿去騎,高度被調低後竟然不會騎了,一定要調回原來的高度才行。
狀況二
曲柄長度不同也不會騎,宇輪20吋車的曲柄長度只有100mm,踩動時繞小小圈,換成28吋、20吋越野車時曲柄變成155mm、160mm踩動時需繞比較大圈,得重新適應,但也容易調適,可是騎慣20吋越野獨輪車後,回頭騎宇輪20吋車由160mm變回100mm的曲柄長度竟然騎不上了,重新適應後騎起來像裹小腳似的,又像小步快走似的,覺得怎麼這麼小圈很彆扭。
狀況三
騎36吋獨輪車時發現不單是曲柄長度不一樣而已,自己的腳也不夠長(總長82cm,腳長含鞋80cm),原本怎麼踩膝蓋還是打彎的,騎36吋車要把腳完全打直,所以又適應了好久,直到現在轉彎還是不穩容易摔車。
大大小小、長長短短,不同的獨輪車腿部肌肉、神經的感受全完不同,到目前為止感覺自己騎車技術還是很稚嫩,仍待加強。
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
被戶政事務所遷出國外
有些人出國回來後發現自己已經被遷出(逕為遷出)國外,這是怎麼回事呢?原來國民出國超過2年未入境,戶政事務所就會接到通報,然後將他遷出國外
可是有些人明明時常回國,怎麼還是被遷出呢?
如果回國時不是持中華民國的護照入境,不會被當成中華民國的國民入境,入出境資料還是顯示為未入境,結果就被遷出了。
遷出國外會不會影響身為中華民國國民的各項權益?
基本上遷出國外只是因為理論上"國民應以設籍地為實際居住地",出國長達2年應該沒有居住的事實吧,所以戶政所只好依規定把你遷出囉。至於個人的各項權利義務不會有任何影響,遷出國外的人健保費是不用繳納的。
至於被遷出國外後需不需要再辦理遷入設籍?這沒有標準答案,端看被遷出者有沒有是否要有國內設有戶籍才能辦理哪些事情、或設有戶籍資格才能續存。
可是有些人明明時常回國,怎麼還是被遷出呢?
如果回國時不是持中華民國的護照入境,不會被當成中華民國的國民入境,入出境資料還是顯示為未入境,結果就被遷出了。
遷出國外會不會影響身為中華民國國民的各項權益?
基本上遷出國外只是因為理論上"國民應以設籍地為實際居住地",出國長達2年應該沒有居住的事實吧,所以戶政所只好依規定把你遷出囉。至於個人的各項權利義務不會有任何影響,遷出國外的人健保費是不用繳納的。
至於被遷出國外後需不需要再辦理遷入設籍?這沒有標準答案,端看被遷出者有沒有是否要有國內設有戶籍才能辦理哪些事情、或設有戶籍資格才能續存。
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
開始練習36吋獨獨車
![]() |
36吋照片看起來不大,要上車時就“大”得上不去了 |
![]() |
這胎紋平常少見 |
![]() |
鋁合金踏板上分布六角形凸點,不知和人稱殺人踏板 差異如何(網路上MG1踏板凸點是螺絲鎖上的) |
![]() |
玉鉉的Logo、曲柄、軸承款式、 ISIS Drive |
![]() |
鋁製加厚鋼圈的形狀獨特, 兩邊凹槽,還有明顯接逢 |
(後來見網路有人量座墊至踏板最低點長度80cm,我也量了一下,結果我的36吋車座墊至踏板最低點長度82cm,我腳底至胯下總長78cm,鞋底厚2.5cm,難怪覺得腳不太夠長,78+2.5=80.5還不到82cm,而且我已經把高度調到最低了,除非把座管鋸短一些,但最多也只能再降4cm而已,看來36吋的人對女生、小孩等身高不夠的人是很難的,見有身高154cm騎真是厲害)
這陣子天氣太熱了,壓制了我練習的熱誠,只在大清早或晚上出去繞個一圈(約3公里多),第一關當然是怎麼上車,聽黃老闆說有人不會上車就去騎環島了(扶電線桿、扶牆上車),我不幹這事,所以先在自家院練習走步上車(可搜尋You Tube影片),琢磨第一隻腳跳上去踏板的時間點好久,好不容易兩腳踩上的踏板卻重心不穩馬上又掉下車來,前兩天只在家練這個,能上車同時騎完院子長度的次數屈指可數。
第二次反比第一天退步,怎麼試、怎麼失敗,只得再回頭認真看影片教學,確認起跳時踏板應該是轉到7點鐘方位,太早太遲都容易失敗,起跳到踩到踏板中間的時間踏板還是轉動(往上升),等腳和踏板接觸時踏板位置已經大約在8~9點接近水平的方位了,這時另隻腳快速跟上踩在踏板位置就不會太高(接近3點鐘水平位置),容易往下踩帶動獨輪車前進,如果另隻腳踩上的位置太高則向前踩的力道比較不足,加上第先上那腳位置低於水平線,重力因素容易有往反方向踩的可能更加不利往前踩動,另外走步推車再跳上車可不是為了耍酷,而是為了製造前進的慣性,讓兩腳踩上踏板後立即能有順暢往前的動能。
記得第一次學上車是騎20吋獨輪車,認真的看影片教學,第一隻腳先放踏板7點鐘位置,第二隻腳才跨步上踏板,但這是因為20吋車較小較輕盈,7點鐘位鐘才不會造成另隻腳踩上時前壓的力道過猛,當獨輪車尺寸越大時,這一隻腳接觸踏板位置則要越高以達到適度的平衡作用。
36吋獨輪車有可使用靜態上車,像上述20吋獨輪車的上車法,但我想對人高馬大的外國人可能比較輕鬆,像我這種169cm的矮個有些吃力,因為車軸高度就和我的膝蓋齊高了,第一腳放在8~9點鐘方位,第二隻腳再跳出瞄準比膝蓋略高的踏板並不輕鬆,所以我還是先學走步上車法(有點助跑跳起比靜止狀態跳起輕鬆)
第三天記取教訓,把我的愛車推上馬路,試了兩次騎上車,搖搖晃晃的騎了10公尺就失去平衡掉下來了,既然上車的成功率有提升就再接再勵的練習騎吧,從只能騎直線,不能轉彎到略能轉彎(轉彎就掉下來),身體肌肉逐步有點協調了,到叉路、十字路口會車還是無法反應直接跳下來。
弄來這台36吋獨輪車到現在才5天,練習才不夠,體會也不多,有一點體會:就是第一次接觸36吋時老覺得腳太短搆不到底,沒足夠長度做施力的緩衝,漸漸的發現上車時如果使用靠腳尖部位踩踏等於可以延長腳的長度(動一下腳踝做墊尖的動作),如此對平衡控制力會提升。
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
寡人無德乎?
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自從玩獨輪車後,身邊的家人、親朋、同事,沒有一個想學獨輪車的,在他們的眼中也許我是怪胎,我成了寡人,因無德所以無鄰,最近還聽到村子裡有人以為的是頭腦有問題的呆子...
既然沒人分享經驗、分享心得,只好在部落格上打打字和不知在何方的網民們分享了,其實我也知道就算在網路上,獨輪車玩家並不多(應該說非常少),而且練車都來不及了,哪來時間上網打些廢文,再說,學獨輪車重要的是練習,不是理論,誠如某次美國一個女玩家說:學獨輪車有只有三個重點→就是練習、練習、練習。
就算高手想傳心法也不容易,用文字形容來形容去不容易理解,現在影片分享方便,直接影片教學很是方便,但通常是一些入門的教學,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特技的技巧就只有表演展示,那些出神入化的功夫是透過什麼練習步驟練成的一蓋沒交代,像我一個人這樣自學,不知會走多少寃枉路。
台灣或者說中文的網路世界裡獨輪車的資訊交流非常少,一些國小獨輪車教學推廣計畫文案對實質的練習沒有幫助,卻是搜尋得到的最大量,中文的影片也以國小初級教學最多,零零碎碎不成體系。
既然沒人分享經驗、分享心得,只好在部落格上打打字和不知在何方的網民們分享了,其實我也知道就算在網路上,獨輪車玩家並不多(應該說非常少),而且練車都來不及了,哪來時間上網打些廢文,再說,學獨輪車重要的是練習,不是理論,誠如某次美國一個女玩家說:學獨輪車有只有三個重點→就是練習、練習、練習。
就算高手想傳心法也不容易,用文字形容來形容去不容易理解,現在影片分享方便,直接影片教學很是方便,但通常是一些入門的教學,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特技的技巧就只有表演展示,那些出神入化的功夫是透過什麼練習步驟練成的一蓋沒交代,像我一個人這樣自學,不知會走多少寃枉路。
台灣或者說中文的網路世界裡獨輪車的資訊交流非常少,一些國小獨輪車教學推廣計畫文案對實質的練習沒有幫助,卻是搜尋得到的最大量,中文的影片也以國小初級教學最多,零零碎碎不成體系。
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
越野獨輪車、36吋獨輪車到貨
![]() |
36吋獨輪車(真的好大,走近才會感到很大) |
![]() |
左到右→20吋宇輪、20吋越野、28吋、36吋 我全部的家當 |
帶回家時車行李箱根本塞不進36吋的,只有改放後座上
![]() |
20吋越野獨輪車 |
20吋獨輪車→宇輪一般型 VS 玉鉉越野型
曲柄
宇輪的曲柄長度為100mm(4吋),較越野型曲柄125mm(5吋)短,短則力矩小、會轉得快點,但費力同時代表控制力會差一點,越野型不求速度,但求穩定、易於操控,所以曲柄長
。曲柄的螺栓、固定方式→宇輪為一般低價型的,玉鉉越野車則為高階型的。
踏板
宇輪的踏板面積小、塑膠材質、有凸點增加抓力,越野型踏板面積大、鋁合金材質、也有凸點增加抓力。
車架
宇輪的車架鋼材不詳,玉鉉越野鉻錳鋼強度好
輪胎
宇輪使用正新的一般輪胎、玉鉉越野使用建大越野胎,較粗大結實、胎紋顆粒大。
鋼圈
宇輪使用鋁製輪圈不耐衝擊不宜做跳躍動作,玉鉉越野使用鋼製烤漆輪圈耐衝擊。
越野型因剛買回來,沒有太多比較心得,只覺得玉鉉越野型的的確易於操控,應該是曲柄較長操控力較佳吧。
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
獨輪車掛了
這陣子為了推座騎行做準備,先練習半圈平踩,也就是踏板在水平位置時停格不動一下,連續這樣練習,但是光這麼練習實在很單調,我就前進平踩,回程倒騎,如此在院子重覆的練習,幾天前倒車到終點下車看右踏板怎怪怪的,伸手一抓,踏板竟然是鬆鬆的插在曲柄上很容易就拿起來了,再一看,曲柄上的螺紋已經磨損崩壞了
。
看來20吋的獨輪車沒辦法練技巧了,這幾天只好騎著28吋的車到馬路上運動吧。
通常我都是假曰早上趁還不會太熱的時候騎他幾公里的路,不然就是下班後夜晚騎出馬路,今天也不例外,週曰一早出門騎車一大圈回來,遇二嫂在院子隨便聊聊,卻聽到二嫂向我說一件好笑、令我啼笑皆非的事情:
村人甲:那個人是你什麼人?是不是空空(呆子),不然怎麼常常騎著獨輪車亂晃?(我住的村子裡有兩三個頭腦不甚靈光的人,整天沒事騎腳車到處閒晃)
二嫂:沒有啦,那是我小叔,他是在運動。
村人甲:哦,是嗎?他是做工作的?
二嫂:戶政所上班。
村人甲:工作還OK啊,我還以為是空空A。
我從來沒想過別人會把騎獨輪車和笨蛋聯想在一起,原來我在別人心中是個笨蛋,哈哈哈!
不過仔細想想,這件事讓我感悟到人真的不能窮,像我太窮了以至於沒能力買四輪的來開,只能買一個輪子的來騎,落得被人認為是個呆子笨蛋,我若有四輪車誰會說我是空空A。
。
![]() |
螺牙都崩壞了 |
![]() |
踏板的螺牙倒還好好的 |
![]() |
踏板和車子鬧分手,他們和好前沒車可練了 |
看來20吋的獨輪車沒辦法練技巧了,這幾天只好騎著28吋的車到馬路上運動吧。
通常我都是假曰早上趁還不會太熱的時候騎他幾公里的路,不然就是下班後夜晚騎出馬路,今天也不例外,週曰一早出門騎車一大圈回來,遇二嫂在院子隨便聊聊,卻聽到二嫂向我說一件好笑、令我啼笑皆非的事情:
村人甲:那個人是你什麼人?是不是空空(呆子),不然怎麼常常騎著獨輪車亂晃?(我住的村子裡有兩三個頭腦不甚靈光的人,整天沒事騎腳車到處閒晃)
二嫂:沒有啦,那是我小叔,他是在運動。
村人甲:哦,是嗎?他是做工作的?
二嫂:戶政所上班。
村人甲:工作還OK啊,我還以為是空空A。
我從來沒想過別人會把騎獨輪車和笨蛋聯想在一起,原來我在別人心中是個笨蛋,哈哈哈!
不過仔細想想,這件事讓我感悟到人真的不能窮,像我太窮了以至於沒能力買四輪的來開,只能買一個輪子的來騎,落得被人認為是個呆子笨蛋,我若有四輪車誰會說我是空空A。
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
自學獨輪車-添購裝備
攜車袋
自從練獨輪車後,獨輪車變成生活中很難割捨的一部份,有次搭火車到台中也帶著獨輪車一起上車,回程時入口台鐵人員說我的車沒放包包、太大了,請我到服務台確認能否上車,哇累,能坐車來,不能坐車回去嗎?還有台鐵的長官說OK啦!
另外,騎機車要帶獨輪車出門雖然也能載,但右左向外突出、輪子、座墊向下伸延很容易撞到路面,看到網路上有賣攜車袋的資訊,只說可以上“FaceBook精踩絕輪”購買,可是我不想用親朋好友、台灣廣大同胞們都在使用的FaceBook,我已經很久沒登入FaceBook耶,硬著頭皮進fb後根本不知道怎麼買(抓頭),事情似乎就僵住了,後來看到YouTube上的攜車袋使用方法影片上留有手機聯絡號碼,馬上Call去問,原來是要用fb 的Messeger對話交換購買訊息,然後呢……終於弄到手了(1300元也飛了)
![]() |
20吋獨輪車用攜車袋 |
從5個月前開始練獨輪車,基本上騎獨輪車不太會摔人,但有一個問題,小腿會被踏板刮傷...其實也還好啦,因為我已經度過了沒事就摔車的日子,小腿的傷早也沒了
但最近要練的技巧,如跳躍、離座騎行可能又要回到從前了,因此痛下決心花了1400買了一組護脛。
![]() |
穿室內拖戴護脛一點都不酷 |
警示燈
買了28吋獨輪車後,為了夜間騎行的安全、為了汽機車能看到,加裝了LED警示燈和反光貼紙
![]() |
警示燈、反光貼紙 |
小背包
騎獨輪車上公路時,手機放哪?開水放哪?錢包放哪?實在很不方便,人家單家有很多地方可以架水壼、放行李、安裝這個、安裝那個的,為此我買一個背包來使用
自學獨輪車-離座騎行
學會了定車、倒騎、彈跳,打算學習離座騎行了,可是騎行中要把座墊推出來,改用手握住座墊騎真的很困難,推了老半天總是被屁股跨下卡住推不出去,苦無人討教,網路上找到的影片都是那些已經學成歸國的人的示範,真不知到底是在教學還是在炫耀啊!也沒人說學習中會遇到什麼問題,該如何解決之類的,只好自己摸索了。
為了能把座墊推離屁股,我把座墊高度調低了5~6公分,結果是推是推出來了,可是一推出馬上失去平衡掉下車來,屢試不爽,但我不能屢敗屢戰,因為如果走錯了方向,那走越遠也到不了目標,我決定改變練習方式:先練習扶牆手握座墊騎行,計畫剛要開始執行而已,所以沒有什麼成果拿出來分享,總之,勉力加油吧!
附記:
後來問玉鉉黃老闆,黃老闆指出:你無法同時練習混合多種技巧的這種離座騎行的動作,所以應該分階段練習
為了能把座墊推離屁股,我把座墊高度調低了5~6公分,結果是推是推出來了,可是一推出馬上失去平衡掉下車來,屢試不爽,但我不能屢敗屢戰,因為如果走錯了方向,那走越遠也到不了目標,我決定改變練習方式:先練習扶牆手握座墊騎行,計畫剛要開始執行而已,所以沒有什麼成果拿出來分享,總之,勉力加油吧!
附記:
後來問玉鉉黃老闆,黃老闆指出:你無法同時練習混合多種技巧的這種離座騎行的動作,所以應該分階段練習
- 先練習騎行半圈後平踩(踏板停在水平位置,左腳在前、右腳在前皆需練習)站立,待熟練後再練下階技巧。
- 練習騎踩1圈後平踩。
- 在平踩站立技巧的基礎上騎行,然後推座離開騎行,然後事竟矣。
自學獨輪車心得-自由上車、定車
回首看,從什麼都不會到現在已經過了5個月
記得獨輪車買到手後,從YouTube上找了一些影片看著學,15天後終於能放開手不扶牆騎幾公尺,然後一天天穩定成長,10公尺、百公尺...
自學心得
自由上車
20幾天後開始學自由上車(也就是不必扶牆或欄杆等直接騎上獨輪車),從YouTube找到上車的方法其實很多,當然很多花式的上車動作並不適合我這種初學者,我學第一種上車法是靜態上車,方法是:一腳先擺在踏板上,另一隻腳再躍踏上踏板,網路上稱這種上車法的名稱也不太一致,返復的練習幾天成功率還不是很高,直到學會定車前,這種上車還是無法百分百成功。
網路上沒有人告訴你動作的要訣、應注意的細節,我個人的體會是,先放上踏板的腳不可用力踩,只是輕輕放在踏板上,因為只要你一用力,獨輪車便走動了,另一隻腳需一躍而上(第1隻腳才不致用到力氣踩動輪子,光看影片好像跨上去而已),網路上的教學是把輪子想像成時鐘,第一隻腳踏板擺放4~5點鐘位置(我是右腳先上,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應該7~8點才對),我不疑有它,依樣畫葫蘆,待我入手28吋獨輪車後才發現上述教學乃是針對20吋獨輪車而言,當輪徑加大如28吋、36吋時踏板起始位置在4~5點鐘位置並不恰當,因為大車需要啟動的力量需要較大,如果第1隻腳踏板在4~5點位置(7~8點),第2隻腳踩踏板並用力踩動的位置即在10~11點鐘,這在20吋小車不成問題,但28吋、36吋這種大車第2隻腳踏上時就感到角度太大,無法立即轉動輪子向前(或說掣動力不足),正確方法應該把第1踏板擺在8~9點鐘位置,如此第2隻腳一踏上踏板力量即可往下踩而產生較大的掣動力。
為什麼上述掣動力量很重要,因為前進運動中更容易取得平衡,如果好不容易雙腳踏在踏板上,卻因處於靜止狀態,常常會失去平衡掉下車來,有些影片教學中會看到示範第2隻腳跨上前會稍推動獨輪車往前,目的就是讓第2隻腳踩到踏板時已有些前進的動能,但影片的動作常常不會有細部解說,只能自己觀察了。
當然,這只是自由上車的其實一種,而且應該是最適合初學者的一種,現在我主要不是使用這種方法上車。
定車
定車是會騎獨輪車後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功,會定車其它技巧才有立足點,當然我還沒學好整個的定車功夫,例如單腳定車(另腳擺車肩)、單腳定車(另腳懸空)等,只能以目前的學習心得分享了。
YouTube上的影片多為修成正果者錄製的影片,根本看不到學習過程,跌跌撞撞的歷程,那些網路上有提到的重點,如掣動腳應保持在3點鐘~9點鐘之間擺盪等便不再提,其實對剛會前騎、只會一種上車法的人來說,定車前的上車本身就是問題,我先每天手抓欄杆讓掣腳點習慣3~9點鐘之間來往用力踩踏、剎住反向踩踏,然後問題來了,不扶物的情形怎上車(上面學的自由上車並不適用),最後終於體會到了,我的方法是:把踏板擺在最低點6點鐘位置然後踩上,另隻腳離地前先故意把獨輪車往前頂一下,這時已放上腳的踏板會移到4、5點鐘位置,然後一踩車即向後行進,另一隻腳馬上回起踏上踏板並往後勾踩,利用車子向後行進產生的動平衡達成上車的目的(緊接著是來回定車的動作),掣動腳的踏板是向前推的,而車子是向後動的,非掣動腳(第2隻腳)是向後的,影片教學說非掣動腳不用力其實是錯的(至少對我這種初學者是錯的,也許對學會單腳定車的人沒問題),非掣動腳應該適合用力向前、向後撥動踏板,協助掣動腳達成定車時的平衡,是協助用力並非不用力,當然也不能太用力,其中的巧勁當然只能透過練習來體會來達成。
記得獨輪車買到手後,從YouTube上找了一些影片看著學,15天後終於能放開手不扶牆騎幾公尺,然後一天天穩定成長,10公尺、百公尺...
自學心得
自由上車
20幾天後開始學自由上車(也就是不必扶牆或欄杆等直接騎上獨輪車),從YouTube找到上車的方法其實很多,當然很多花式的上車動作並不適合我這種初學者,我學第一種上車法是靜態上車,方法是:一腳先擺在踏板上,另一隻腳再躍踏上踏板,網路上稱這種上車法的名稱也不太一致,返復的練習幾天成功率還不是很高,直到學會定車前,這種上車還是無法百分百成功。
網路上沒有人告訴你動作的要訣、應注意的細節,我個人的體會是,先放上踏板的腳不可用力踩,只是輕輕放在踏板上,因為只要你一用力,獨輪車便走動了,另一隻腳需一躍而上(第1隻腳才不致用到力氣踩動輪子,光看影片好像跨上去而已),網路上的教學是把輪子想像成時鐘,第一隻腳踏板擺放4~5點鐘位置(我是右腳先上,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應該7~8點才對),我不疑有它,依樣畫葫蘆,待我入手28吋獨輪車後才發現上述教學乃是針對20吋獨輪車而言,當輪徑加大如28吋、36吋時踏板起始位置在4~5點鐘位置並不恰當,因為大車需要啟動的力量需要較大,如果第1隻腳踏板在4~5點位置(7~8點),第2隻腳踩踏板並用力踩動的位置即在10~11點鐘,這在20吋小車不成問題,但28吋、36吋這種大車第2隻腳踏上時就感到角度太大,無法立即轉動輪子向前(或說掣動力不足),正確方法應該把第1踏板擺在8~9點鐘位置,如此第2隻腳一踏上踏板力量即可往下踩而產生較大的掣動力。
為什麼上述掣動力量很重要,因為前進運動中更容易取得平衡,如果好不容易雙腳踏在踏板上,卻因處於靜止狀態,常常會失去平衡掉下車來,有些影片教學中會看到示範第2隻腳跨上前會稍推動獨輪車往前,目的就是讓第2隻腳踩到踏板時已有些前進的動能,但影片的動作常常不會有細部解說,只能自己觀察了。
當然,這只是自由上車的其實一種,而且應該是最適合初學者的一種,現在我主要不是使用這種方法上車。
定車
定車是會騎獨輪車後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功,會定車其它技巧才有立足點,當然我還沒學好整個的定車功夫,例如單腳定車(另腳擺車肩)、單腳定車(另腳懸空)等,只能以目前的學習心得分享了。
YouTube上的影片多為修成正果者錄製的影片,根本看不到學習過程,跌跌撞撞的歷程,那些網路上有提到的重點,如掣動腳應保持在3點鐘~9點鐘之間擺盪等便不再提,其實對剛會前騎、只會一種上車法的人來說,定車前的上車本身就是問題,我先每天手抓欄杆讓掣腳點習慣3~9點鐘之間來往用力踩踏、剎住反向踩踏,然後問題來了,不扶物的情形怎上車(上面學的自由上車並不適用),最後終於體會到了,我的方法是:把踏板擺在最低點6點鐘位置然後踩上,另隻腳離地前先故意把獨輪車往前頂一下,這時已放上腳的踏板會移到4、5點鐘位置,然後一踩車即向後行進,另一隻腳馬上回起踏上踏板並往後勾踩,利用車子向後行進產生的動平衡達成上車的目的(緊接著是來回定車的動作),掣動腳的踏板是向前推的,而車子是向後動的,非掣動腳(第2隻腳)是向後的,影片教學說非掣動腳不用力其實是錯的(至少對我這種初學者是錯的,也許對學會單腳定車的人沒問題),非掣動腳應該適合用力向前、向後撥動踏板,協助掣動腳達成定車時的平衡,是協助用力並非不用力,當然也不能太用力,其中的巧勁當然只能透過練習來體會來達成。
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
探訪玉鉉工廠
按圖索驥
因為要學獨輪車在網路上找了一資料,都說玉鉉獨輪車好、專業,黃老闆如何如何...,一看地址不就和我隔壁鄉鎮而已,於是一次週日便根據官網上的地址拐進員鹿路4段87巷,怎麼也找不到14號這幢房子,只有打道回府...
回家再查,原來已有網友指明 導航地址請設:彰化縣溪湖鎮員鹿路四段614號(有一長方形空地,後有鐵皮廠房即為玉鉉獨輪車公司)...
因為要學獨輪車在網路上找了一資料,都說玉鉉獨輪車好、專業,黃老闆如何如何...,一看地址不就和我隔壁鄉鎮而已,於是一次週日便根據官網上的地址拐進員鹿路4段87巷,怎麼也找不到14號這幢房子,只有打道回府...
回家再查,原來已有網友指明 導航地址請設:彰化縣溪湖鎮員鹿路四段614號(有一長方形空地,後有鐵皮廠房即為玉鉉獨輪車公司)...
再次有空和老婆到導航附近,沒招牌、沒有幢建築門是開的,真不知那一個才是玉鉉,隨意問了路旁的農夫,原來農夫的身旁大門就是玉鉉的大門,於是掉轉車頭開入工廠前工空,不巧的是適逢週日可能休息中...這可怎麼辦好?正遲疑時一輛車開進來,工廠鐵捲門打開,車子立刻開入工廠又關了鐵門,當鐵門打開時我看到那台官網上的古骨車,這才確定找到了地方
![]() |
就是這裡(Google街景秀出來的是對面),斜對面還有個"國術館"的招牌 |
當然一來週日沒工廠沒開放,二來我也想等基本的能力有了,需要再買車時再來,再度打道回府了
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
28吋獨輪車入手
不能等了
原本想把基礎功夫練好一點才再買26吋、36吋、越野型的獨輪車說,可是我的那輛20吋獨輪車昨天車座墊底板斷裂了,雖然還仍騎但會搖晃,總感覺不踏實,而且輪胎才騎3個多月就輪紋快磨平了,今天決定找獨輪車界負有盛名的玉鉉公司黃老闆維修...
打了電話,下午請假去(玉鉉在彰化溪湖鎮,我住秀水鄉很近),原本還向黃老闆提說要買36吋的獨輪車,到時黃老闆還未到工廠,老闆娘讓我試試36吋獨輪車,哇累!怎麼那麼高大,座墊高、腳踏板也高,車又重,加上是You Tube 上看到那輪獨輪車環島的車,前有扶手後有包包,又是車前燈、又是車尾燈的一堆附加物,我根本沒法上車,試了二下我放棄了...
等黃老闆到,他建議我買28吋的,立刻組裝了一輛給我,36吋的就等我補血變強再說吧,呵呵
拜訪玉鉉聽老闆解說才發現當時圖方便用網購的買了那輛20吋獨輪車,品質真的不怎麼樣,老婆大人比較大隻,一坐上去輪胎當場扁掉,騎3個多月後胎紋已經大部份都磨平了(因為獨輪車施力點不太平均,輪胎磨損也不平均),竟然連與鐵管連結的硬塑膠也斷了,我網購花了1280元,修了700元,可見用料真的有差,一分錢一分貨
原本想把基礎功夫練好一點才再買26吋、36吋、越野型的獨輪車說,可是我的那輛20吋獨輪車昨天車座墊底板斷裂了,雖然還仍騎但會搖晃,總感覺不踏實,而且輪胎才騎3個多月就輪紋快磨平了,今天決定找獨輪車界負有盛名的玉鉉公司黃老闆維修...
打了電話,下午請假去(玉鉉在彰化溪湖鎮,我住秀水鄉很近),原本還向黃老闆提說要買36吋的獨輪車,到時黃老闆還未到工廠,老闆娘讓我試試36吋獨輪車,哇累!怎麼那麼高大,座墊高、腳踏板也高,車又重,加上是You Tube 上看到那輪獨輪車環島的車,前有扶手後有包包,又是車前燈、又是車尾燈的一堆附加物,我根本沒法上車,試了二下我放棄了...
等黃老闆到,他建議我買28吋的,立刻組裝了一輛給我,36吋的就等我補血變強再說吧,呵呵
![]() |
看看這胎紋多漂亮 |
拜訪玉鉉聽老闆解說才發現當時圖方便用網購的買了那輛20吋獨輪車,品質真的不怎麼樣,老婆大人比較大隻,一坐上去輪胎當場扁掉,騎3個多月後胎紋已經大部份都磨平了(因為獨輪車施力點不太平均,輪胎磨損也不平均),竟然連與鐵管連結的硬塑膠也斷了,我網購花了1280元,修了700元,可見用料真的有差,一分錢一分貨
![]() |
左邊是28吋的,右邊是20吋換座墊外胎後的樣子 黃老闆特別交待為了行車安全 LED頭尾燈、反光貼紙一定要裝
看看新入手的這輛28吋獨輪車,輪胎粗壯結實,輪紋也很漂亮,黃老闆說這可是美國等級的產品,28吋在路上騎因為輪子大不怕坑洞顛坡,不過我剛入手還有點適當不良(大尺寸靈活度比20吋小尺寸差,不知道該說是穩定還是笨重),反正接下來就是要多練習....
|
訂閱:
文章 (Atom)